信託公司2023年財報數據陸續披露,行業盈利尤其核心信託業務下滑明顯。
據云南信託研究發展部統計,目前已經公佈年報且有可比數據的52家信託公司(另有15家尚未披露)中,整體盈利指標均有大幅下降,僅固有業務收入正增長,且主要是頭部信託公司。
總體來看,52家已披露數據的信託公司2023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81.09億元,同比下降11.26%,其中信託業務收入(581.25億元)下降19.77%,固有業務收入(399.84億元)增長5.31%。利潤總額472.17億元,同比下降14.63%,淨利潤370.57億元,同比下降14.13%。
這與信託業協會披露的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的數據趨勢一致,行業轉型陣痛期仍未過去,機構間分化加劇。
具體看52家信託公司營收情況,其中正增長機構佔比不足半數,營收規模前10位中,僅上海信託、江蘇信託、華鑫信託同比正增長,增幅分別爲169.61%、24.34%、30.23%。其中,上海信託在2023年內出售了上投摩根股份,固有業務大增5倍貢獻了大部分營收,躍升至行業第二位;華鑫信託也因爲固有業務收入翻倍增長,才得以進入TOP10。
去年營收規模前五位分別是平安信託(145.53億元)、上海信託(81.41億元)、建信信託(75.24億元)、中信信託(49.40億元)、興業信託(46.35億元),除上海信託外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平安信託營收較2022年減少了25.17%。營收TOP30中,中航信託、長安信託、光大信託、中鐵信託降幅均在30%以上。
僅看核心信託業務收入,平安信託(91.55億元)、五礦信託(28.89億元)、光大信託(28.08億元)、英大信託(27.25億元)、中信信託(24.85億元)收入規模居前,但除英大信託外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五礦信託、光大信託同比降幅接近33%,中信信託降幅則接近48%。據云南信託研究發展部統計,信託業務收入前30位中,只有8家信託公司實現正增長。
利潤方面,52家信託公司中淨利潤保持正增長的機構佔比只有45%。淨利潤前五位分別是上海信託(49.52億元)、平安信託(42.55億元)、中信信託(26.32億元)、江蘇信託(25.41億元)、華能信託(21.48億元),其中上海信託同比大增逾4倍,江蘇信託增約31%,其餘3家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平安信託降幅接近35%。淨利潤TOP30中,除平安信託外,降幅較大的還有光大信託(-40.94%)、華潤信託(-39.21%)、五礦信託(-32.96%)等。
中國信託業協會披露的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數據顯示,雖然行業資產規模實現連續六個季度正增長,但因爲傳統業務不斷收縮,短期內轉型業務的年化平均報酬水平不高,盈利情況依然不樂觀(詳見報道《融資類信託3年縮水近5成,房地產信託降至萬億邊緣》)。有業內人士此前對記者表示,當前對信託公司“底子”和過去業務的合規性考驗較大,機構間分化會越來越明顯,必須儘快找到合適的轉型方向。
近期,隨着行業調整,關於信託業降薪裁員的消息不斷。據記者瞭解,開年多家信託公司圍繞信託業務新三分類新規、異地展業機構數量限制等監管要求,進行組織架構調整,也有公司高管、中基層員工在經營壓力下主動申請大幅降薪等情況,預計合規整改和壓降成本還會繼續影響行業格局。
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袁田認爲,傳統房地產信託業務作爲信託主營業態的時代已告終結,立足“三新一高”,信託公司在有效盤活存量和穩健促進增量的平衡中,應進一步加大服務製造業的支持力度和服務模式創新,同時探索轉型能夠支撐盈利水平穩健增長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收費模式。
幫企客致力於爲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瞭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