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儲能產業方面,作爲經濟大省和製造業大省的廣東正在領跑全國。
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廣東2023年新型儲能在建項目100個、總投資2290億元,成爲全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
報告還顯示,目前廣東全省儲能在建、已簽約待建的重點項目共計146個,總投資額約2787億元。
這是廣東去年提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爲“製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後,交出的成績單。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廣東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獨家查詢發現,今年開年以來,廣東儲能備案項目同比漲逾5倍。
儲能產業加速
根據2023年3月發佈的《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GW;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GW。
1萬億元,約佔2023年廣東省GDP的1/13。
廣東儲能產業正在加速。廣東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顯示,2024年1月1日至23日,在平臺上備案的儲能項目數量達到75個。相比之下,2023年1月份同期備案的儲能項目僅爲12個,而2022年1月份更是僅有6個。按此測算,與去年1月相比,今年廣東儲能備案項目數量至少增長了5倍。
記者查詢上述平臺還發現,今年開年以來,備案的以上75個儲能項目,數量遠超2016至2021年的備案總數(共46個),且多箇項目總投資達5億元,個別項目總投資甚至高達17億元。
以上項目涉及的地方就有廣州、珠海、東莞、江門、梅州、惠州、肇慶等地市。記者瞭解到,目前,廣東以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中山、肇慶、江門爲重點打造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
新型儲能指的是將電能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手段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儲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將能量轉化爲電能釋放出來,類似於一箇大型“充電寶”。隨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電力系統對各類調節性電源需求亦迅速增長,儲能項目加速落地,裝機規模持續快速提升。
“當下的電力市場、電力系統是基於傳統的火電來設計的,火力發電將逐漸退出能源的主舞臺,新能源比例持續增長,電力系統和電力市場必須要基於新能源的特性來量身定製。”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儲能將是電力系統、電力市場變革的關鍵,因爲風電、光伏的波動性和間歇性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在電力系統和電力市場的變革中,儲能孕育着巨大的機會。”
市場和技術需要多元化
自2022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以來,儲能發展步入快車道。尤其是近期,廣東等各省儲能政策從配儲方案、補貼支持、建設規範、商業運行等方面不斷優化,推動新型儲能產業規模化發展。
廣東發展儲能的優勢是什麼?據廣東省發改委產業處副處長彭濤去年介紹,廣東省儲能電池產業基礎較好,覆蓋了儲能電池材料製備、電芯和電池封裝、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和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新型儲能產業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具備全球競爭力。
以儲能電池(電芯)環節爲例,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統計,中國企業在2022年全球市場的儲能電池出貨量達134.6吉瓦時,在全國出貨量排名前五的企業裏,廣東省企業佔據四席。
再以儲能變流器環節爲例,在2022年全球市場儲能變流器出貨量排名前十位的中國企業裏,廣東省企業佔據四席。
截至目前,全國有近30個省份出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置儲能文件,發展目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隨着各地的佈局,以及企業的湧入,2023年以來,儲能裝機規模持續保持高增長。然而,行業卻呈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記者注意到,從去年初至今,儲能電芯價格已跌近50%。市場數據顯示,儲能電芯最低報價爲0.41元/Wh。
億緯儲能總裁陳翔在2023年底的一次行業論壇上表示,電池價格內卷,未稅價格將維持在0.35-0.38元/Wh。
對於廣東未來儲能產業的發展,廣東省能源研究會祕書長於文益建議,企業需要在國際市場以及儲能技術上多元佈局。“除了歐洲跟美國的客戶之外,未來在南非、北非和中東這些新興市場也有很多新的應用場景,企業可以考慮更多地進行佈局和一些技術方向的研究。”
幫企客致力於爲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瞭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最新评论